桂林,一本大書,古樸,厚重,雋永。清人曾吟詠:“桂林山水天下無,青羅碧玉色色殊。突兀一峰沖天衢,萬笏千筍平空鋪!弊x來字工句琢,可不免有些空泛,有些平平,缺少一點個性與靈氣。還是唐代韓愈“江作青羅帶,山如碧玉簪”詩語,形象、清新,畢竟一代文學大家,大筆一揮就文起八代之衰,自是不同凡響。

已然不同凡響,后人暗里便走終南捷徑,對前人一再地借鑒模仿,那位清人即是。獨辟蹊徑,自出機杼,談何容易! 
一
漓江奔流中一轉身,便善解人意地環繞桂林城了,我登江船慢慢游覽。一座座山岸邊聳立,不甚高大,常常一峰獨矗,顯示了桂林山水特有的神韻。漓江清澈見底,伏波山、疊彩山、南溪山、七星巖,競相倒映江中。隨著江水波動,山也不由自主地粼粼波動,以致我與游船也粼粼地波動了。
波動中,一山露出一彎透亮的縫隙,漸漸愈來透亮愈大,最后透至極致,竟形如滿月,無疑是象山了,名副其形。真不知造山運動中,地球是怎么獨出心裁,靈光乍現,鬼斧神工出這番形象,讓人類憑著智慧從頭至尾地欣賞,欣賞不足,還異想天開地附會上玉皇神象的神話,也不管玉皇大帝那兒有沒有神象。
其實,地球獨出心裁,人類異想天開,全在此洞,不然,與普通山岡無異。上次我來,曾岸上近觀,洞中江水流過,洞影如月,便稱水月洞了。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雅士紛至沓來,就連沒來的南宋大詩人陸游,給桂林友人七首《詩札》,也被好心地鐫刻洞壁,以壯文色。
長沙租車網:與陸游同時的張孝祥是親自來了,且做了安撫使。安撫之余,洞旁筑朝陽亭,更以亭名而名洞。我不知因何而名,有何寓意,猜想他一定意得志滿地刻石而去。孰料,范成大步其后塵而來,總覺“水月洞剜漓江之麓,梁空踞江,春水時至,湍流貫之,石門正圓,如滿月涌,光景穿暎,望之皎然,名賓其實舊矣”,故在其刻石對面再題刻《復水月洞銘》。終歸仁者見仁,智者見智,兩位詩人給象山留下一段佳話。
說到底,桂林多山,象山尤以天然洞穴而獨領風騷,堂而皇之當仁不讓地做了桂林城標志,以形象代言,別山無以取代。